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传位给曹丕而不给曹植?曹操心中,两人早有不同定位
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传位给曹丕而不给曹植?其实在曹操心中,对两人定位早就各有不同。
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,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:曹昂、曹冲、曹丕、曹植。最有希望当太子的人选至少有二位,即刘夫人所生长子曹昂和环夫人所生曹冲。
曹昂是长子,是理所应当的继承者。可惜在曹操出征张绣时,见色起意纳了张济的遗孀、张绣的嫂子,导致张绣降而复叛,曹昂为救曹操被杀。
曹昂死后,曹操还曾打算传位曹冲。曹冲是个神童,五六岁时智力已经“有若成人”,且天性仁厚爱人,很有股子少年英主的派头,深得曹操的宠爱,只可惜十三岁就患病夭折了。
曹冲死后,有实力竞争储嗣候选人的只有曹丕、曹植二人了。曹植小曹丕5岁,年龄接近。曹丕无论是军事、朝政还是文学都擅长,属于全才。而曹植则在文学上天赋异禀,颇受曹操喜爱。
若不考虑曹操的偏好,曹丕毫无疑问地具备客观优势。
曹丕处事机敏。张绣先降后反。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遇害,年仅十岁的曹丕却能够乘马逃脱。
曹丕擅长行军打仗,多次随曹操出征打仗。曹操南征孙权军时,尚书令荀彧去前线劳军,曾与曹丕有过对射箭技术的探讨,并夸奖曹丕左右开弓的射击技艺。这说明当时曹丕不仅武艺高超,并且有统帅能力,能在一线带兵打仗。
更重要的是,曹丕年龄更大,是第一顺位继承人,更符合嫡长子继承制,得到众多朝臣的支持。
相比之下曹植的经历则略显单薄,他只有几次随曹操出征的经历,并未见特殊的军事或管理才能。虽然在文学上能力突出,但显然用来治国平天下是远远不够的。
那么曹操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如何呢?
公元211年,曹操对子女进行了集中封赏。
曹植获封平原侯,当年他才仅仅19岁。少年封侯,可见曹操对其格外器重。
而曹丕任五官中郎将,副丞相。
这样一对比,曹操的态度已经很清晰。
虽然曹植被封侯,但是只有爵位没有职务。而曹丕却是获得了军政实职。五官中郎将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,不少统兵将领都有此职务。当时各国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、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,其重要性不言自喻。而副丞相,顾名思义就是丞相的副职,相当于是国家的副行政首脑。
虽然曹操还没有确定继承人,但谁的地位更重要已是一目了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