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常说“看破红尘”,其中“红尘”二字出处哪里?应当如何理解

生活中,提及“看破红尘”,一般人都会想起“遁入空门”。

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词语,“红尘”和“空门”,仿似有着一定的关联和文化味道。

所谓“看破红尘”,意思是说什么都不要了,不再眷恋世间,失去了感情,六根清净,所以一个人一旦看破红尘就会循道出家,这里所说的“红尘”,就是尘世的意思。

那么关于“红尘”的出处,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?为何不是别的颜色呢?

关于“红尘”一词的出处,据考证最早可能出自汉朝班固所写的《西都赋》。

《西都赋》是东汉史学家、文学家班固编写的一首赋,出自《昭明文选》。

《西都赋》主要描写的是当时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,宫殿之奇伟华美,当时这篇赋文一出,便令天下学者侧目。正是这篇赋文的问世,也奠定了班固强大的写骋辞大赋的才能。

其中《西都赋》文辞曰:“阗城溢郭,旁流百尘,红尘四合,烟云相连。”

意思是说,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(红尘),从四方合拢,充满全城,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。

这一段的“红尘”,发生在“九市开场,货别隧分”之时,正是日出之时一片忙碌景象。

那么红尘的原义应该是指:土路车马过后扬起的尘土,恰好此时日光是红色的,给飞尘也蒙上一层红色,“红尘”因此而得名。

展开全文

“红尘”一词或由于它的浪漫,或由于它的美,一出现就大受欢迎,开始被很多文人在诗作中使用。

如张正见《门有车马客行》:“飞观霞光启,重门平旦开。……红尘扬翠毂,赭汗染龙媒。”,描写的是早晨初阳东上时的“红尘”景象。

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《刘生》诗中:“剑锋生赤电,马足起红尘。日暮歌钟发,喧喧动四邻。”,则描写的是日暮斜阳映天时候的“红尘”景象。

这里可以看出,“红尘”最初描写的只是一种自然现象。

后来,因为红尘与日光有关,正对应早晚忙碌之景,给人以碌碌之感,所以渐渐便加注了纷纷扰扰的内涵,成了人世间代名词。

孟浩然《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》诗句“酒酣白日暮,走马入红尘。”,以及唐代诗人元稹的《重酬乐天》诗句中的“红尘扰扰日西徂,我兴云心两共孤。”。

更是将“红尘”传达出了“尘世间”的含义。

到了唐代,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,“红尘”又多了一个意思,那就是纷纷攘攘的世俗。

如唐代王建《从军后寄山中友人》诗云:“夜半听鸡梳白发,天明走马入红尘。”。

此时的红尘,已不仅仅指一种景象,或繁华的都市,而有一种“世俗”的意思。

在佛教里,红色象征世俗诱惑,代表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;尘,乃是尘埃和污垢。

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,也曾在《金安寿》第四折中写道“你如今上丹霄,赴绛阙,步瑶台,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。”

这里的“红尘”,就是指让我们烦恼却又逃不开的世俗世界了。也可以说,从明朝开始,“红尘”二字,便有一多半与“空门”有关了。

读者们,关于“看破红尘中的“红尘””,大家有何看法?如果喜欢本文章,请分享收藏哦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Copyright © 2088 斗念英雄·卡牌对战活动专区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